關注微信
小程序

“優機優補”引導產業升級 破題丘陵農機困局

作者:中國工業報 本站發布時間:2025年11月06日 收藏

  深秋的西南丘陵,稻田泛金、花生滿壟。在四川省井研縣的花生示范基地,一臺臺橘紅色的自走式花生撿拾收獲機穿梭田間,機械手精準抓取帶秧花生,脫果、清選一氣呵成。這幅生動的“農機作業圖”,正是我國丘陵地帶農業機械化加速突破的縮影。

  “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75%,但丘陵山區省份這一數據僅為53.5%,差了近20個百分點。”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在直屬單位調研中直言?,F在,丘陵山區適用農機的研發推廣工作,已成為我國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破局丘陵地帶無機可用

  重慶通過土地宜機化改造提升耕地效益,廣東研發適用小型機械并建設智慧果園,為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提供了可行路徑。

  我國丘陵山區耕地面積達7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量的三分之一,卻長期面臨“農機難上山、效率提不上”的困境。如今,隨著政策扶持加碼、技術創新突破、地方實踐探索,丘陵地帶曾經“鐵牛難進”的土地,正迎來機械化發展的新機遇。

  據記者了解,緩坡丘陵最大坡度達25度,傳統大型農機不僅作業效率低,還存在翻傾風險。而小型農機多是“平原款改造”,爬坡時動力不足。這種“無機可用”“有機難用”的困境,在丘陵地區極為突出。此外,土壤黏重是丘陵山區機械化面臨的主要問題。為克服地塊小、土壤黏重等自然條件約束,相關單位近些年致力于開發輕簡化、省力化、高效化花生機械?,F實中,既要實現黏重土壤順暢高質量播種,又要讓設備瘦身縮體,并非易事。

  除了地形適配難題,高端智能技術的短板也很明顯。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雖能生產全品類農機,自主供給率超90%,但高端傳感器、無級變速器等核心部件仍依賴進口,導致智能農機的作業精度、可靠性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顯著。

  因此,以當地需求為首要考量的是適應當地土壤的機型。重慶通過多年的土地宜機化改造,顯著提升了耕地面積和單畝產量,并顯著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重慶市農委副主任秦大春認為,為了突破自然環境的束縛,進一步推動農機化的發展,就必須進行土地的宜機化改造。經過多年的努力,重慶市已整治土地5萬余畝,探索出了一條南方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之路。

  廣東丘陵山區在機械化方面也面臨諸多挑戰,如地形復雜、地塊不規則等。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廣東省開發了適用的小型農機具,提高了菠蘿等作物的生產效率。該省農裝所的菠蘿運輸平臺,具備可升降的調節裝置,能靈活調整運輸機的高低地隙,以適應不同的作業需求。廣東省首個“空天地一體化”智慧果園在茂名市揭牌亮相,標志著丘陵山地荔枝種植邁向機械化和信息化新階段。該果園以大數據為驅動,節約成本、增加收益,為廣東丘陵山地智慧果園的精準管理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通過這樣的創新應用,廣東展示了在農業科技方面的巨大潛力。

  市場需求激發企業創新

  在市場驅動下,多家企業積極投入丘陵山區農機的研發與創新,推出多款適應小地塊、濕爛田、坡地等復雜地形的專用機械,銷量顯著增長,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空白。

  在市場需求的激勵下,企業創新熱情高漲。濰柴雷沃重工針對南方丘陵研發的半喂入聯合收割機,因能適應小地塊、濕爛田,今年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58%。

  中國一拖組建丘陵山地拖拉機專項研發團隊,在對川中丘陵、黃土丘陵、閔浙丘陵、兩廣丘陵等典型山區作業特點及農機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先后推出了東方紅50-80馬力及90-100馬力丘陵山地拖拉機,解決了不規則地塊耕作空間利用率低的難題,填補了國內丘陵山地專業型拖拉機產品的空白。

  鑫源農機作為重慶當地丘陵農機裝備細分領域典型的代表企業,公司在輕量化小型耕作機械、梯田稻麥收獲減損方面、丘陵拖拉機坡地穩定性與水田適應性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研究和原創性成果產出。

  在浙江臺州農機企業通過采用高強度鋁合金材料,將采茶機重量從30公斤降至18公斤,同時通過結構優化,故障率下降60%。

  “要讓農機真正適應丘陵,不能只改外形,還要從全鏈條下功夫。”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會長龍文說,農資科技創新需緊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領域,推動農機向“智能+綠色”轉型。

  常州東風農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國明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我國的丘陵地區面積大、覆蓋廣、地形地貌復雜,我對丘陵機械化的理解“先大宗后小眾、先緩坡后陡坡”的思路,先解決幾個大眾農作物經濟作物和緩坡的機械化水平,再攻堅克難,逐步提升”。

  相關農業技術專家還表示,當前丘陵農機在適應性、可靠性、智能化如無人駕駛、智能分揀及動力小型化等方面仍存短板,市場推廣難度大、部分地區農機化率低。部分企業正計劃重點研發中小型農具、新能源混動及智能農機如馬鈴薯、中藥材相關設備,強調輕量化、高通過性與性價比。高校及科研機構也期待深化產學研合作。

  作為丘陵農機專業企業——鑫源農機相關人士表示,將重點開發智能型產品。公司通過技術創新,攻克坡地耕作自適應、柑橘智能采摘、小型收割機遙控收割等技術難題,先后推出智能輕便收割機、智能半履帶拖拉機、智能自走旋耕機、柑橘采摘機器人等智能裝備。

  各地補貼政策積極跟進

  農業農村部及重慶、山西、湖北等地通過資金傾斜、建設項目、提高補貼比例等方式為丘陵農機提供全方位支持。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2024-2026年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實施意見》則推行“優機優補”,對高性能、適丘陵的農機加大補貼力度。

  農業農村部在《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5936號建議的答復》也中明確表示,利用好研發資源進一步支持丘陵地區農機裝備研發,有針對性地建設一批丘陵地區全程機械化科研基地和重點實驗室;推動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資金繼續向丘陵地區傾斜,將更多丘陵地區急需農機裝備納入補貼范圍。

  各地也明確了支持的政策,重慶市政府正式印發《重慶市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7年)》,明確提出,到2027年重慶市將力爭建成全國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制造高地,成功創建國家丘陵山區農機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最近在重慶召開的全國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將聚焦于通過宜機化改造來優化丘陵山區的機械化條件;構建產學研推用協同創新的機制;打造多層次示范樣板;培育新型農機服務主體等全方位支持當地農機企業發展。

  山西省2025年省財政預算安排農機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資金8020萬元。其中,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項目資金1200萬元,優質雜糧全程機械化作業補助項目資金1200萬元,補助標準為80元/畝,作業補助環節不少于三項,單項作業環節補助金額不超過30元/畝。

  湖北省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實行定額補貼。各檔次補貼額上限依據同檔產品上年市場銷售均價測算確定,測算比例一般不超過30%,且通用類機具補貼額不超過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發布的最高補貼額。圍繞糧食生產薄弱環節、丘陵山區特色農業生產急需機具等,選擇移動式烘干機、水稻插秧機、履帶式拖拉機等品目中部分檔次產品按不超過35%比例測算補貼額。

  在非常農機有關負責人看來,丘陵山區機械化一直是我國農機化的短板弱項,一度推進緩慢,“優機優補”改變了過去普惠式、一刀切的補貼方式,核心是通過補貼政策引導產業方向和發展重點,是破解該地區“無機可用、無好機用”困境的一個有益嘗試。

  中國農機流通協會會長范建華也對中國工業報表示,要用好用足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政策措施,推進先進適用農機推廣應用。優化補貼結構與支持重點領域,擴大丘陵山區、經濟類作物、果蔬茶等薄弱環節補貼范圍,提高適用機型補貼比例。支持產品創新與應用,對農機創新產品給予專項補貼,鼓勵企業研發適應本土需求的機型。標準體系不完善成為制約我國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副會長寧學貴在2025年丘陵山區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表示,丘陵農機絕非落后的代名詞,關鍵是結合使用特性做針對性優化。

  他建議,丘陵農機需明確“小輕便宜”方向,既要優化行走系統以適配復雜地形,突破傳統認知;也要在可靠性能上“做加法”,確保耐用少故障,在功能配置上“做減法”,摒棄冗余功能,切實貼合丘陵地區需求。

  業內專家認為,隨著政策、技術、產業的深度融合,我國丘陵地帶農業機械化將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動力。(記者郭宇)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
日韩人人妻区一中文字目_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老司机_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_CAOPORM国产精品视频免费